徽州情韵黄梅戏徽州女人徐代泉
他的家乡深受庐剧文化的影响,他童年时期便在庐剧的旋律中成长。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通过了安徽省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在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掌握了作曲技巧。他自称对庐剧了解和热爱程度远超过黄梅戏,那时他与四位同学相比,只有他坚持不懈,决心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毕业时,他计划将这份热情展现于大众,但学校突然撤销了庐剧专业。这一决定让他感到迷惑,因为他认为应该被分配到专业团队中去。但学校领导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要留下一颗种子。”然而,这颗种子未能茁壮成长,直到1993年省艺术学院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而在这30多年的间隙,徐代泉一直处于无所事事之中,最终不得不转向黄梅戏。
为了迅速掌握这个新领域,他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老师讲授时,他认真记录并记谱。由于他的技术精湛,他比十几岁的孩子更快地学会新知识,不久后,院校中的所有黄梅戏教学曲目几乎都由他负责编写。
这一过程既艰苦又充满挑战。艰苦体现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上,而挑战则来自于戏曲音乐丰富而复杂的地图,以及此类职业往往伴随着贫困和孤独。而像许多作曲家一样,徐代泉投入创作工作是全身心、无条件的。在寻找灵感的一段时间里,即使连续七八天也难以完成一个音符。当作品完成后,那种轻松愉悦至今难以言喻。一旦录制完毕,当坐在音响前聆听那些歌声时,就会沉醉其中。
徐代泉回忆自己一生致力于三个方面:教学、创作以及研究。他作为教师,不仅在本校担任课程教授,还成为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使退休,也从未真正闲暇下来。在创作方面,在电视电影和舞台剧外,还为60多部教学用片谱提供过音乐,其中包括多个地区风格,如黄梅戲、庫劇、京劇等。此外,在研究领域内,从1987年至1994年期间,他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工作,并主导编纂“泗州戲”、“安慶弹腔”部分内容,其成果获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谈及安徽地方性的黃梅戲電視劇音樂作品,没有人不会提及那位曾经为《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及其它几十部黃梅戲電視電影提供原創音樂的人物——著名作曲家徐代泉。今65岁高龄仍旧活跃在文化舞台上的徐代泉,以其卓越才能,为数百名学生开辟了一条道路,并继续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