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都在寻找的樊於期
樊於期——战国末期忠义之士
樊於期(?―前227年),战国末期的忠义之士。原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所持理由仅两人名称发音相似,记载时间接近,时代差距无法考证文字读音,记载时间接近者众,因此此说仅为假说,尚未证实,理由亦不充分。
人物生平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报五国攻秦之仇,将其计画付诸实践。派蒙骜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当日三刻命长安君成蟜率兵五万继后至赵境。一路上庆都城中闻风动摇,而赵将庞媛领军十万挺身而出迎敌。在尧山一场激烈交锋中,由于蒙骜急需补给,他便命令张唐前往屯留催促后续部队赶来。当时,那位任轻狂少年成蟜,只有十七岁,对军事无甚了解。他忙召集经验丰富的老将樊於期商讨对策。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让人对权力的贪婪深恶痛绝,加之指责吕不韦背信弃义、篡夺天下,这使得民心大振。这也是为什么当成蟜听了樊於期的话后,便迅速行动起来,同时利用这次机会向全国宣扬真相,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反叛,并最终导致了吕不韦被废黜。
经过这些事件之后,在秦王政十年的某一年(公元前237年),他担任着重要职务之一,即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将军。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又参与到对赵的一系列战斗中,其中包括攻占邺城和平阳,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胜利。在这些成功之后,他再次被派去继续攻击赵,但是这一次遭遇到了强大的李牧,一场惨败发生在他们之间,这也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荣誉,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为了正义和国家才这么做的。他选择逃离并投奔另一位势力——燕國,从而避免了更严重的处罚。此举也引起了另一个悲剧:他的家族遭受了巨大的牺牲,而他自己则不得不独自面对这个残酷世界。
最终,在秦灭赵后的某个时候,当荆轲被委托进行刺杀任务时,他接受了朋友们提议,为友情与国家能够得到回报,最终以壮志未酬生命换取尊敬和赞颂。而今天,我们仍然会看到人们对于这样的英雄人物怀有敬仰之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种永恒的人性:勇敢、忠诚以及为了正义而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