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王樊於期的诗行樊於期
樊於期——战国末期忠臣
樊於期(?―前227年),战国末期的忠诚将领。曾为秦国将军,因在伐赵失利后畏罪逃至燕国,被太子丹收留。在荆轲刺秦王之事中,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及燕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礼物,以便行刺。得知此事,樊於期选择了自尽。
关于樊於期的身份,有学者如杨宽提出了桓齮与其相似之说,但这种说法缺乏充分证据,只是基于发音和记载时间的近似性,因此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人物生平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报仇攻打五国,派蒙骜率兵伐赵。三日后,又命长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万为后继。然而,在尧山一役中,秦军未能取胜。当时成蟜只是一名十七岁的少年,不懂军务,便召见了经验丰富的樊於期商讨对策。经过讨论,他们设计了一份檄文,将其四处传布,揭露吕不韦私通妾室的事实,使得秦人对吕不韦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了长安君反叛。
随后的几年里,樊於期继续在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与王翦、杨端和联合攻打赵國,大败赵將扈辄。但在随后的战役中,他面对赵將李牧大败而逃往燕國,並被封為大将軍。此後他與荆轲成為好友,並深受太子丹信賴。在最後一次戰役中,他因報國忿而自刎,是為“慷慨悲歌”。
據考證,樞機與荆轲有着深厚的情谊,也受到太子丹高度評價,其遺體被葬于故里南庄村,一直被尊崇為民族英雄之一。他的人格魅力和忠诚精神一直激励着後世人们,为他立下许多纪念碑祠堂,以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