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网数学之星周向宇坐得住胜天赋
为了成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除了天赋外,更重要的是“坐得住”。这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院研究员周向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回答。对于他来说,这种品质比天赋更为关键。
数学院,就如同它的名字所示,位于中关村,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沉默的殿堂。这里是数学之魂的栖息地,也是无数人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地方。周向宇自20岁考入此处深造,一直在这里奋斗至今。他每天都在办公室或教室之间穿梭,不断思考和探索数学的问题,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心无旁骛,只为攀登那座又一座的数学高峰。
从小,周向宇就立志于从事数学研究,他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将家庭中丰富的数学书籍传递给了他。在这些书中,他发现了自己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1978年,当国家恢复高考并鼓励“勇攀科学高峰”时,那些著名的数学家的故事正如星辰般照亮了他的道路。那时,他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天分,并坚定了自己将来从事这个领域的决心。
通过自学学习高中和大学级别以上的课题,16岁便上了大学,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事情。而当他开始做题时,即使有答案也不看,而是自己琢磨整个推导过程。“当我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漂亮’且正确的推导过程,我会感到非常高兴。”这种习惯让他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
后来,他进入到了华罗庚回国后的首批多复变函数论领域工作,在陆启铿教授指导下成长起来。在陆启铿给他的第一本书——华罗庚《多复变函数论中典型域调和分析》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本书不仅奠定了我国多复变研究的地位,也激发了他未来的研究方向。
十年的钻研终于带来了突破。在1997年,解决了一项被苏联《百科全书》列为未解决问题之一——扩充未来光锥管域是全纯域。这份工作被认为是国际多复变界的一次重大突破,被收入《二十世纪大事记》、《1950—2000年间世界各国发展概况》,成为展示“如何帮助物理获得隐藏在公理中的新知识”的经典案例。
回国后,周向宇一直担任数学院研究员,从事多重可微分函数和几何理论研究。他希望能把大部分时间留给重要的问题,但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引导他们掌握新知识、学会思考的心愿。他常说:“基础(mathematics)很重要,它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对促进我们理解世界十分关键。”
尽管远离物质富足生活,“生活有基本保障,对我而言就够了。”然而,在教育方面,他们努力提升青年人的待遇,让他们安心做研究,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周向宇愿意带领队伍探索未知,以图更深层次理解世界的一个表现。(韩扬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