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人物之中有韩再芬的黄梅戏小辞店
他家乡的庐剧音乐就像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在他的童年中。1958年,他凭借那双灵巧的手指和二胡的独奏《良宵》,进入了安徽省艺校。那三年里,他深入学习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自认为对庐剧的了解和喜爱远超过黄梅戏,当时班上四个人中,只有他坚持到底,最终剩下他一个人。但就在毕业准备展现自己的时候,学校突然取消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从事教学。学校领导解释说:“我们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一个庐剧班,这段时间内徐代泉一直感到无所适从,最终决定转向黄梅戏。但是庐剧音乐与黄梅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为了尽快掌握新技能,他选择了一条艰难而笨拙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学习唱腔课。他一边听老师,一边记谱,因为技艺精湛,他比十几岁的小孩还要快速掌握新知识。后来,在艺术学院几乎所有的黄梅戏教学曲目都是由他创作完成。
这一切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它既苦又难。苦的是不断地付出努力,不断地熬过那些困难的时候;难的是身处这门艺术行业的人们往往不得不面对贫穷和孤独。而且由于众多作曲家一样,都将自己投入到了创作之中。一旦找不到感觉,就会连续数日无法写出任何音符,那些日夜如同坐着想走路上的思绪,一直伴随着你,无论是醒着还是睡觉。在某些悲伤的情感场景写作时,即便自己也会因为情感而落泪,有时甚至失去理智。而当作品完成后,再坐在录音设备前细细聆听,那份满足和陶醉也是难以言喻。
徐代泉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创作以及研究。他作为本职工作中的教师,不仅在本院担任教授,还曾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即使退休,也未能闲暇一刻。他的创作涉及电视电影、舞台作品等,以及60多部教材歌曲,其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京剧、泗州戲等多个地域性表演艺术形式。在研究领域,徐代泉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编纂,并主持编写“泗州戲”、“安庆弹腔”部分,这项成果获得“二等奖”。
提到安徽地区著名的黄梅戏电视电影制作人之一,就是那个名字不能不提到的杰出人物——原先是一位著名演员,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位大师级别的地道文化工作者,是他们最为人们熟知的大师级人物之一。这位65岁高龄仍旧活跃于文化界的人物,现在依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角色,为后辈传承并推动发展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情景表演风格提供宝贵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