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的风采
他家乡的庐剧音乐就像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在他的童年岁月里。1958年,他凭借那双精通二胡的手,被安徽省艺校录取。在那里,他花了三年时间学习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自称对庐剧的了解和热爱远远超过黄梅戏。那时候,他的同学四人一起学,但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坚持不懈,一心想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他即将毕业准备大展拳脚时,学校却突然取消了庐剧专业。当时他的同学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则被留校从事教学。学校领导给出的理由让他心服口服:“我们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没有机会生根发芽。
多年的等待后,在1993年,省艺校终于招收了一个新的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一直在等待,却无法施展抱负。他决定转向黄梅戏,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他采取了一条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老师上课时,他一面听,一面记谱,因为技巧熟练,他比十几岁的小伙伴们学得还快,最终成为教材的大部分曲目作者。
这一行路虽然苦又难,但也充满激情和成就感。每当遇到创作上的困难时,他会全身心投入直到找到感觉。当作品完成后,即使再次听那些旋律,也能感到无比的陶醉。他说自己一生做过三件事: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上,他不仅为电视及舞台版黄梅戏写过音乐,还为60多部教学用剧目作曲;而研究方面,则参与编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主持编纂“泗州戲”、“安慶弹腔”篇章,并获奖。
谈到黄梅戏音乐电视劇,无人不知的是徐代泉,那位65岁高龄仍然活跃于文化界的人物之一。在他的笔下诞生了《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祝福》的许多经典之作。此外,由于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近20年至今仍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可见徐代泉对于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始终如一地付出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