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驸马的黄梅歌徐代泉的音色之光
女驸马黄梅戏歌词:徐代泉的音色之光
在安徽省艺校学习期间,徐代泉凭借其出色的二胡技艺,以独奏《良宵》考入该校。三年后,他对庐剧音乐了如指掌,但却因学校撤销庐剧专业而未能继续追随这条艺术道路。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则留校从事教学,这让他深感迷惑。
然而,学校领导给出的理由——要为庐剧留下一个种子——最终打动了他。他虽然没有机会将知识付诸实践,却依然坚守着对庐剧的热爱。在接下来30多年的时间里,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徐代泉一直在等待着那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为了尽快掌握黄梅戏音乐,徐代泉采取了一种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他的功夫迅速提升,与十几岁的孩子们不相上下,最终成为编写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人选之一。
作为一名作曲家和教授,徐代泉的一生是辛勤而充满挑战。他曾任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音教研室主任近20年,并且退休后仍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此外,他还主持编纂了“泗州戲”、“安慶彈腔”劇種篇,并获“編纂成果二等獎”。
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创作也是徐代泉的一大贡献。他为60多部教学剧目作过曲,不仅限于黄梅戏,还包括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燈、淮北梆子等多种地方劇種。尤其是在电视剧领域,他创作了《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以及《祝福》,这些作品都是他以个人身份或合作完成的著名作品之一。
至今65岁高龄的徐代泉仍然活跃在文化界,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每个人的努力都可能开启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