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驸马的黄梅歌声徐代泉的戏剧传奇
在庐州的小山村里,年轻的徐代泉耳濡目染于庐剧的旋律。1958年,他凭借那双有才华的手,以独奏《良宵》考入了安徽省艺校。在那里,他深造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然而,当他毕业时,却发现自己所学之路被无情地夺走,只留下一份沉重的心结。
尽管如此,徐代泉并未放弃。他转而投身黄梅戏,与学生们一起上唱腔课,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这门艺术。他的勤奋和天赋让他在短时间内掌握了黄梅戏音乐,使得学校的教学曲目几乎都由他来创作。
对于徐代泉来说,从事戏曲音乐是一条坎坷且艰难的小道。他曾经陷入写作上的苦恼,那种状态让人无法释怀。但每当作品完成,他那种满足与自豪的情感是难以言喻的。当演员录音后,再次聆听那些唱段时,那份陶醉之情更是超越了语言的界限。
一生中,徐代泉致力于三个方面: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校教授,也成为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使退休也没有闲暇日子。而他的创作涵盖多个剧种,不仅包括黄梅戏,还有庐剧、京剧等等。此外,他还参与编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获“编纂成果二等奖”。
作为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长达20年的主任,以及现在仍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的人选,65岁高龄的徐代泉依然对这一领域充满热忱,是一位真正把爱与汗水融为一体的人物。他的名字常伴随着《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的名单,这些都是他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所创作或合作过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正如女驸马般温柔而坚韧,如同黄梅歌声中流淌出的生命力一样,无论风雨,都能保持着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心灵力量。这就是徐代泉,一位用生命去塑造 黄梅歌声 的男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