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勤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的精髓
自幼在安庆市怀宁县农村长大,程学勤的童年充满了黄梅戏的回声和音乐的旋律。每当夜幕降临,他总是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黄梅戏团队的演奏声,伴随着乡间民歌,他的心灵得到了无尽的滋养。六岁那年,一位瞎眼算命先生拉着二胡走过他的家门,那优美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他,让他跟随着去听,然后又独自返回。这次经历不仅激发了他的音乐热情,还为他带来了第一顿挨打,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痴迷。
上中学时,程学勤每天都会坐在门口聆听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的排练。他不仅喜欢听,还学会了拉二胡。当时买不起好的二胡,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把,用蟒皮做成,这份努力最终让他十二三岁时就能够自学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手。1954年,他还未毕业便被邀请加入民众黄梅戏剧团担任主胡演奏,这是他的第一次踏入专业舞台。
1955年,程学勤遇见了著名作曲家时白林,当时白老人的《春香传》震撼了他的心灵,使他渴望创作出类似的作品。他开始尝试写作曲,并且通过不断学习乐理知识和系统地研究黄梅戏,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没有经过正规音乐教育的情况下,只凭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程学勤很快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并且在半个世纪里,为我们留下了204部多样化、丰富的情感与故事编织在一起的大型、小型、喜剧悲剧等多种类型的手稿。
1984年的《渖婿招婿》以其非凡之举,在首届省级戏剧节中获得一等奖;1988年的《公主与皇帝》则因为其独特之处,在省级艺术节上荣获最佳作曲奖;1990年的《黄山情》以及1992年的《桃花扇》,都因其卓越表现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等国家级殊荣;2000年,《山乡情悠悠》的成功也让它赢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最佳电视剧集奖项之一。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后,程学勤更加理解如何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以保持原有的魅力,同时展现新的面貌。对于个人作品获多少奖项而言,他更重视的是普通百姓对他的喜爱,“金杯银杯”比不过老百姓口碑中的赞誉。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就像他坚持保留黄梅唱法的一贯宗旨一样——继承传统,不断发展,以新时代、新形象向观众展示。此外,对于创造具有个性、生命力的作品,是程学勤追求最高境界的地方,即使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也能享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这就是所有努力所向往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