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手抄报王献之的墨韵与智慧
在东晋那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他的人物简介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书法,以《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代表作品,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他还以《鸭头丸帖》最著名,为他行草作品之一,是给友人的便札,从而展现出全帖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他创造了“稿行之草”这一独特的行草体,并将张芝章草和父亲劲草向前推进了一层。《中秋帖》就是他的一笔书代表作,其笔势连续不断,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不仅表现出了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也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一。
虽然羲与真行为显,而献则以行草为能,但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情况,不应只评定于一种书体。而且,由于能够在其父笼罩下独树一帜,就足以证明王献之超迈才气。此外,《玉版十三行》的楷書筆劃隽秀挺拨結字萧散逸岩,被誉为“小楷极则”,盛名千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