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国外知识的渴望者
王献之,东晋书法世家中的骄子,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在中国,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独树一帜。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以中书令著称,被尊称为“王大令”。他擅长楷、行、草、隶四体的书写技艺。
从小就展现出超群才华,对父王羲之的影响并不深,反而创新于传统,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路径。遗憾的是,他因病早逝,只活到42岁。
《洛神赋》十三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秀逸和洒脱著称,而《鸭头丸帖》则展示了他行草书的高超技艺。在这篇便札中,两层意思巧妙地交织,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墨色变化,从而展现出作品内在节奏与自然气韵。
他创造了“稿行之草”这一新型笔法,并将章草和劲草推向更高境界。《中秋帖》,即“一笔书”的代表作,其连续不断的笔势如江水般流淌,充满雄浑气势,被誉为清代三希之一。
虽然父子二人各有千秋,但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有人曾试图抬轩抑扬,但不能以单一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才能。只凭这一点,就能看出王献之卓越非凡的才华。他的小楷尤其受到赞赏,如《碧玉十三行》,被认为是小楷中的极致,不仅如此,《玉版十三行》的美感也流传至今,被誉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