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王献之
在那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父子之间的竞争和夫妻间的相互学习而闻名。在这家里,有着一代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他们一起被誉为“二王”。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他曾任中书令,人们尊称他为“大令”。他不仅精通楷、行、草、隶四体,还展现出超群才华,从小就开始学写,与父亲共同成长。虽然他的才能让人惊叹,但他并未被束缚于父辈的风格,而是创新无限,自成一派。
《洛神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用笔外拓,结体严整,如同大家闺秀般姿态妩媚雍容。《鸭头丸帖》则展示了他行草书的一面,这是一封给朋友的便笺,只有十五个字,但却蕴含深意,每一次提笔都有变化,从浓到淡,再从润到枯。
除了楷书和行草,他还独创了一种“稿行之草”,以及一种新的“一笔书”法。他将张芝章草与自己的父亲劲草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中秋帖》就是这种新式“一笔书”的杰作,它流畅连续,如江河滔滔,一泻千里,让人感受到一种雄浑壮丽。
尽管唐代有一段时间把羲与抑献,但评判一个人的才华不能只看他们擅长的一种手法。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献仍旧能够独立开花结果,这也足以证明他的卓越才气。此外,《碧玉十三行》的存在也彰显了他的小楷艺术水平,在清杨宾看来,“字形秀劲园润,无出其右”。
总而言之,作为东晋最显赫家族中的成员之一,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也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独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