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的王献之讲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东晋的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王氏家族以其书法世家而闻名。父子间竞相展示技艺,兄弟之间互相比较,还有夫妻一同学习和传承,这不仅是书法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世界艺术史上也独树一帜。尤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他们共同被誉为“二王”。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是一位深受尊敬的政治家,他曾任中书令,被后人称为“大令”。
他在书法方面精通楷、行、草、隶四种体式,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他的父亲面前,也能独立创新,不受束缚。他虽然早逝,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洛神赋》的十三行小楷代表了他笔下的秀逸与洒脱。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只有石刻版本,因石质如碧玉,所以又称作“碧玉十三行”,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清代学者杨宾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这段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小楷已经完全成熟,没有带有隶意,字形由横势转变为纵势。
《玉版十三行》则被誉为“小楷极致”,笔划优雅挺拔,结字萧然逸岩,有着顾盼生姿的魅力。这份墨迹在宋元时期流传两本,但后来失散,只剩下刻本,其中包括著名的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以碧玉版本更受推崇。这份碧玉版本是在万历年间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发现,并且目前存放在北京首都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流传广泛剪裱版中的二十八行,与原有的分行布白不同,这需要在欣赏时考虑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