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等级之巅清代皇帝的避暑御苑
在永定门外的北平,南苑自明朝起便是皇帝狩猎的胜地。它辽阔的一片土地,周围约有百二十里,有两处行宫和一个阅兵场——晾甲台。清朝入关后,这里的狩猎活动更加频繁,还建造了两座规模较大的行宫,一为位于西北边的怀坊宫,而另一座小型的围河宫则位于东南角。在康熙年间,由于永定河决口,导致苑墙崩塌,所有动物逃离到了西山。在光绪时期,由于资金不足想要建造洋楼,因此将这块土地卖给民众耕种,最终变成了农田。
康熙帝每年都会在这里居住几个月,其所在地即为康熙时期唯一的避暑之所。而圆明园,在现在颐和园东北,是当初赏给雍王(雍正)的花园。当雍正即位,他对园林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修缮,从此他就一直居住在这里,不再去南苑。此后乾隆年间,又对圆明园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并仿照意大利建筑风格增设了一些部分。因此,圆明园成为了清代皇室中最大的避暑宫殿之一,一直到咸丰年间。
咸丰帝期间,在圆明园内有四位来自南方、身材纤细、脚小美丽的妃嫔,每人住一宫,他们穿着相同颜色的衣服,但各不相同。这一情景被多次记载,但具体记载者姓名已不可考。在同治及光绪初年的某个时期,由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将西山附近几处行宫都烧毁,只剩下圆明园遭受极重损害,使得之后皇帝无处可暂避,只能暂且利用西苑中的海域作为简易居所。
随着时间推移,当西太后筹备建设海军的时候,她决定修复颐和园,而不是重建圆明园,因为前者的面积更广却需要较少开支。尽管如此,只修复了前面的部分而未完成整个工程,现在仍旧保持着破败状态。从此以后,西太后便一直居住在颐和園。此外,还有一处热河之行宮,即名為避暑山莊,它也是历代皇帝常去的地方。不过虽然称作“避暑”,但其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避暑,它还有其他重要用途。在过去,如果有人要攻击北京,那么他们必须准备一条退路,以确保安全。而由于山海关作为通往国境的大道,对防御至关重要,因此热河地区建设了一座大型行宮,并驻扎有重兵,以备不时之需。此外,每年还规定皇帝必须至少一次访问这裡,以维持这一精神线索。
乾隆时代,《四库全书》项目完成后,便特设立文津阁一馆,在奉天也设立文溯阁以纪念祖先。这段时间内,乾隆君王最长时间停留于此地,而且他的生日通常落在秋季,所以就在这里举办庆祝活动。据说曾有一句双联赞扬这一习俗,上联云:“八十君王皆十八公道旁献寿。”下联则是:“九重天子每岁重九日塞上称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