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让中国雄鹰在科研的天空中振翅高飞共筑梦想之翼
顾诵芬:中国航空工业的奋斗者与梦想家
在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人物,他不仅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更是国内外享有极高声望的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他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故事,每一个都承载着他对航空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大无限憧憬。
顾诵芬,作为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是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并主持研制了多款飞机,为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历史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还培养了一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
1986年至今,顾诵芬先后担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在科技创新领域,他取得了卓越成就,被两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双届兼职院士,是唯一获得这一荣誉的人物。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中国工程院第二、三届主席团成员以及中国科学院第四届主席团成员。
从小到大的经历塑造了顾诵芬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童年时期的一次日军轰炸事件,让他决心“造出属于自己的飞机”。随后的学习生涯,以及在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期间,他开始接触航模,这种兴趣最终引导他投身于新成立的沈阳飛機設計室(现称为中國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1956年,我国第一个独立自主进行全过程试验与生产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教练jet,一代奇迹——“歼教1”首次成功试飞。这一切离不开顾诵芬及其团队辛勤付出的努力。在那个时代,没有超音速风洞,也没有适用的数值计算能力,但他们依靠扎实的理基础上,首次建立起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60年代中期,当国际形势变化使得引进途径被堵塞之际,我们面临重重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紧迫局势,1965年,我国决定启动自主研发项目——歼8战斗机会计。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它要求我们必须解决跨音速稳定性问题,而此前国内尚未有类似的经验可资借鉴。顽强拼搏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首次高空高速试验,从而确保我们的战斗装备能够有效地执行任务。
1979年的庆功宴上,当酒意微醺之际,顽强抗争20余年的科学家们共同庆祝了一场胜利。而这份胜利,其实也标志着一种精神上的觉醒,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命运,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能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
直至今天,在距退休已久之后,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顾诵芬仍然保持着敏锐关注国际航空前沿科技发展动态。他那颗充满激情的心灵,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以继续推进我国航空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这份热忱,这份责任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他持续不断地致力于这一伟大的使命?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对祖 国 的爱,对人民 的信念,以及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深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