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之巍苏轼被贬的故事与艺术的呼唤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我带您走进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谪居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一位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了,但是,也正是这一段日子,苏轼终于成了苏东坡,他进入了一生创作中的巅峰时刻。
元丰三年(1080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
由于是犯官身份,没有官舍居住,初到黄州的苏轼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惠院”。
尽管生性豁达,但乌台诗案还是给了苏轼极大的打击。他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朝廷“明星”沦为了边远地区的犯官,即失去了人身自由。在出狱后以及初到黄州的日子里,他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都没有得到回复。他在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有幸庶几免矣。”
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情境,就如同他的名作《卜算子》里的描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然,他不会就此与世俯仰、随波逐流;虽然“沙洲寂寞”,但这只“孤鸿”依然襟怀磊落、坚持自我、坚持艺术创作。
面对苦难,蘇軾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开始反省自己,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过去有些锋芒毕露,有些自以为是。但這次經歷讓他明白要更加謹慎,更要更加真誠,不再像過去那樣輕率行事。他開始用自己的詩詞來表達對生活和世界的一種感悟和理解,這也成为了他創作上的轉折點之一。
隨著時間推移,全家老小二十多口都到了黃州,這給予了他一些精神慰藉,但生活卻更加艰難了。首先,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都不能再住在庙里,只好硬挤在一处废弃的地方——临皋亭里。“臨皋亭”靠近長江,由於年久失修,所以潮湿逼仄。他曾经自我解嘲說:“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
初至黃州時,因為需要花錢大手大脚,這時人口增加,又立刻囊中羞涩起来。他不得不勒緊腰帶,把每天花費限制在150文。一百五十文,那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小錢,用以購買食物等必需品。那時候,每個月第一天,他會取出四千五百錢分成三十份,用畫叉挑起掛在屋梁上。每當需要花費金錢時,就再用叉子挑起一個串來使用這樣經濟實用的方法才維持著家庭開銷而不是斷炊或餓死。而且,由於貧困加劇,加速了他的思想變化與藝術創新的進程,使其從一個豪放派詩人的形象向更為含蓄內斂的情感表現發展轉變過程中,不僅寫出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詩歌,也展現了一種超越物質欲望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態,其作品中充滿着對生命本質探索與對宇宙自然萬象美好的描繪與思考。
雖然如此,但是在黃州市裡蘇軾仍然保持着樂觀的心態,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狀況。在東坡田地裡耕種後,小產力勃勃終於能夠養活全家。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獲得了一頭牛,因此東坡居士還能擴展農業活動,並將稻米加工為糯米,以供應全家的飲食需求。此外還种植蔬菜瓜果,以提高食品安全性並增加營養價值。此舉不僅顯示出其智慧和適應能力,而且也成為其後來發表的一系列作品背景提供源泉之一,它們充滿着对自然界美丽景观及其内涵深刻洞察力的表现,其中包括《前赤壁赋》、《後赤壁赋》及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垒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驚涛拍,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 了,
雄姿英发鷹帐林間按弦虎舞龍門星河夜戰白帝城下征戰何處尋?
羽扇纶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若夢 一尊還酹江月。
最後,在遠方朋友們連續幾年的探訪支持之下,以及自己無法忘懷的一片土地,被迫離開黃州市前往汝州市團練副使任職的大約是在四個月七日左右。此次離別標誌著兩年的黃色歲月正式結束,但它永遠留給我們一個記憶——即便身處逆境,也能找到安慰與希望,並透過藝術創造轉化痛苦成為生命中的寶貴財富,是藝術創作者如何面對困境、如何找到心靈平衡以及如何將悲壞轉化為美麗賦予我們極大的啟示。而這一切,就是蘇軾被貶黜至黃州市期間所經歷的事蹟,也正是我們今天想要分享給你的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勇氣、智慧與愛好學問的人物——蘇軾,你是否願意繫心絆腸跟隨著他的足跡一起走進那個充滿奇遇與見聞的地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