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智慧闪耀航天员在太空生病时她如同医生般冷静设计出一套万无一失的医学处置计划石心坚定地宣言将风
自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至今,3名航天员已在太空生活近一个月。地面上最关心他们的除了亲人,还有一群“航天医生”,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副研究员,石一直是航天员们的守护者,无论是在水下训练、载人低压试验、组合体试验还是外场试验,她总能找到机会与他们并肩作战。
然而,在太空中,健康状况比在地面更为复杂。失重、噪声和压力变化等特殊环境因素可能引起各种功能紊乱和疾病,比如空间运动病、减压病以及睡眠障碍等严重情况。而即使在任务实施前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降低风险,潜在健康风险仍然存在。此外,由于意外或事故也会影响到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从而威胁整个飞行任务。
历史上有过多次因为突发疾病导致任务被迫提前结束的情况,如苏联先后出现三名航天员因生病返回地球。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时代,长期滞留太空的时间增加,这样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在没有医院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地面的协助进行自救,而这需要一套完善的医学处置程序来支持。
2016年,石开始对空间站工程中的疾病谱进行修订。她分析了众多国内外案例,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最终将可能发生的一百多种病症按失重环境、压力变化、意外损伤和临床四类分类,并选出89种可能发生的病症纳入新版疾病谱。在2019年,她根据最新资料对其进行了更新,最终形成涵盖90余种疾患的地球上的升级版本。
基于这些工作,上述疾病谱为未来空间站医疗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为设计医疗资源配置和应急处理方案奠定了基础。此后,她又撰写了一部十万字厚的大型医学手册,该手册包括详尽的诊疗计划、药物使用指南以及实际操作流程等内容,以确保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任何紧急情况。
2021年的某个关键时刻,在模拟验证试验舱内,一场心肺复苏训练突然变得现实:一位乘组成员突然倒下晕厥。这时候,有另一位同伴迅速评估他的意识状态,并立即呼叫其他队友与地面联系,同时迅速行动,将倒下的伙伴固定好并执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以及电击治疗——这一切都是按照石设计出的23项紧急处置程序所做出的反应。一旦经过专门培训后的每位乘客都可以像专业医生一样操作,他们只需遵循既定的步骤就可以完成基本治疗剩下的则交由远方的地面团队提供进一步建议。
通过建立完善的人体健康管理系统,即便是轻微的小毛细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对于更严重的问题,则尽量在轨道上治愈,不必匆忙返地球;对于突发性紧急情况,可以通过快速响应措施稳定或减轻其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返程风险。而且,与此同时,她还担任着“乘组医生”的角色,对每位宇游者的健康状况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尽管自己不怕小毛细,但要保护这个国家的心跳。”
她坚信必须将一切潜在风险降至零,使得无论如何都不允许任何事情妨碍我们的探索梦想。(占康 付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