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妃与太极拳在社会中的三个定义面貌
关于太极拳的定义,自古以来便是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太极拳与《周易》学说密切相关,其讲究太极、阴阳、八卦和五行,这就是为何称之为太极拳。然而,这种解释存在不准确之处。太极、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宏观指导思想,它是一种深远的哲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比如军事、中医等都无法避免这一学说的影响。而中国武术中的许多拳种也运用了这一理论作为指导。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将其命名为太极拳,不符合实际情况。
那么,到底什么是太極拳呢?我以为有三个方面来定义它。
首先是它的基本原理。以“太極”命名这个拳术是在清朝后期出现的,从李亦所著《老三本》看,是在1881年前后。这比起杨露禅和武禹襄时期使用的名称要晚,那时候被称作十三势。在现在流传下来的杨式、吴式和孙式中,他们依据的是武禹襄所提出的“十三势”,动作达五十余个,每家各有不同,但大体相似。因此,可以看出,“十三势”的编排是所有这些形态共同特点,也就是它们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言,与周易或八卦有关,而应该指向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以及武禹襄对此论述的心得体会,以及李亦对此论述的一些补充。
其次是它形式上的特征包括训练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表演形式与其他 武术区别很大,如同文雅而非粗犷。这主要归功于文化人的加入,使得这门技艺变得更加文明化。此外,它们还展现了儒家价值观,如正身立坐,因此,有助于增强内力,同时保持舒适安稳。此类柔韧性的练习使得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参与进来,无论性别或身份地位。
最后是一个社会效应,即普及度提高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在1928年之后,当时国民政府推广并鼓励这种体育运动以来,一直在不断扩散至世界各地,并成为了现代流行健身活动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将其改造成一种舞蹈,以增加视觉效果,从而减少了技术含量,转变成了简单动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对于这项运动实践方法是否坚持传统精神,或许需要回归到最初设计之初设定的目的去追求最真实最纯粹的手法进行锻炼训练。而非仅仅遵循某些新的标准去改变原本已有的艺术风格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