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企业文化的弃儿天下才子也
在那段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一个个卓越的人物如行星般闪耀着光芒,留下了永恒的足迹。今天,我将带您穿梭于苏轼这位才子独特而又充满挑战的生涯之旅中。
1057年,当嘉佑元年的春风拂过大地时,21岁的苏轼与19岁的弟弟苏辙随父亲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那个时代,他们遇见了文坛领袖欧阳修和诗坛巨匠梅尧臣。欧阳修和梅尧臣被苏轼清新洒脱的文学风格以及他那勇敢革新的精神所深深打动,这让他们预言,他将来必定会成为文章上的独树一帜者。
当欧阳修对他的赞赏像春日暖阳一样普照大地时,苏轼的大名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小巷与街头。而就在他即将展现自己才能的时候,不幸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他和兄弟一起回到家乡守丧,一路上心怀悲痛。一年之后,他再次踏入京城,但命运似乎并没有给予他太多安宁。直到1061年,他得以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到了治平二年,被提升至登闻鼓院。不过,这份荣誉并未持续很久,因为英宗曾想仿效唐朝,将他迁往翰林院任知制诰,却遭宰相韩琦阻止,以免其过早崭露头角,而后因父亲去世,再次回京时发现一切都已不再是二十岁时候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
1071年,当王安石变法引起争议时,苏轼上书分析其弊端,但却招致不利影响。他请求出京任职,在不同的地方主张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1079年的43岁生日前夕,被调往湖州任知州。在那里,他写下《湖州谢表》,但被夸大的内容误导皇帝,最终导致乌台诗案爆发,此事件极大的震撼了他的生活,也是一个转折点。他在牢狱中度过103天,即使几近砍头,也幸运逃离死亡,只因为北宋太祖定下士人不得杀死的一国策。
出狱后的 苏 轼合作《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佳作,并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有实权。但正是在这个低谷期,他创造出了更多杰出的作品。1084年,又被派往汝州,但途中的儿子夭折,让他提出留在常州。此刻,便有机会感受到了父爱与国家责任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纠葛。
1085年的哲宗即位后,司马光重掌政权,将已经遭受打压多年的苏 轼合为朝奉郎。而后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过由于揭露两党斗争的问题,又一次遭遇陷害。这次轮到外调去了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那里的河道疏通、淤泥清除,以及长堤修建,为百姓带来了福音。在1091年,又重新召回,但高太后的去世导致政局再次变化,使得他又一次落魄至惠州。那里的学堂吸引众多远道而来的求学者们跟随学习。此时徽宗即位,更换宦官领导下的朝廷,对此前的恩怨视若隔水终于能释然放手。当1100年的大赦令来临,他复归朝奉郎,在回京途中不幸逝世,大宋高宗继位后追封其为太师。他的词汇创新破除了传统格局,为我国文化增添了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