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军事你知道陈炯明吗
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历史上被誉为广东的“国父”。陈炯明出生于1878年1月13日,在惠州府海丰县(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字竞存。他的早年生活和学业经历了秀才、法政学堂的优等毕业,后来成为了一位敢死队队长,参与了辛亥革命和黄花岗起义。
在武昌起义后的民国初年,陈炯明担任过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并曾自立为临时都督。在袁世凯死后,他组织民军起义,最终在1915年的12月2日,被授予“定威将军”称号。在孙中山领导下的第一次北伐期间,陈炯明担任粤军总司令,在福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然而,与孙中山的合作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分歧。1922年,他们因为运动(孙中山提出的《中华临时约法》)而合作,但最终因政治见解不同而决裂。陈炯明主张先建立宪政并实行联省自治,而孙中山则倾向于中央集权通过北伐统一全国。
在这场分歧之后,陳炯明与孫中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一名陳派高级官员邓铿在香港遇刺身亡,这使得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此外,当直奉战争爆发时,由於南方軍閥三角同盟未能如期實現南北夹击直系之計,因此南方北伐也随之展開。
尽管如此,一些人仍然呼吁陳炯明回廣東恢復職權,但他拒絕了這個要求。他認為,只有當粵軍撤出廣州後,他才會返回。這種態度引發了一些士兵對他的不滿,這導致了六一六事件,即粵軍將領葉舉率領部下進攻廣州,並試圖推翻孫中山政府。
最終,由於內戰與外交壓力,加上國內各界強烈反對再次爆發戰爭的情緒,因此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但由於此時已經陷入深刻分裂狀態,不久後孫文便離開中國前往歐洲尋求支持,以期改變局勢。而陳炯明則繼續留在香港,並且晚年成為致公党的一員,在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其遺體隨後被遷葬到惠州市西湖畔紫薇山上的紀念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