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程之与京剧的共鸣
在清末,程颂万——程之的祖父,以十发居士为号,是一位诗词书画篆刻四通八达的人物。岳麓书院曾经是他留下亲笔题对“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地方。在1928年,随着祖父迁往上海定居,家风文化得以传承。
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入复旦经济系,并通过参加由《申报》主办的义演活动,为自己的演艺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1945年,他辍学成为专业演员,并加入苦干剧团,与黄佐临先生等著名演员一起切磋技艺。1947年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不久便获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1952年的合并之后,程之一直活跃于上海电影制片厂。他不仅参与拍摄多部影片,还荣获1956年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京剧,以及为海峡两岸交流做出贡献。
然而,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程之遭遇了一段艰难时光,被迫隔离审查长达十个月。此后,他被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四年才得到平反。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珍惜自由,也更加决心用努力弥补过去受损的岁月。
1973年回到工作岗位后,他继续活跃于影视圈中,为《难忘的战斗》、《春苗》等作品贡献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在粉碎“”之后,他再次受到重用,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4年底至2000年代初期,程之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时期里,他继续拍摄了多部影视作品,其中包括电视剧和京剧电视艺术片。他的导演作品如《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以及改编自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小说《名优之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就使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遗产。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京剧票友还是其他领域,都有着无数人群广泛认可的成就。不仅如此,在配音方面,即便是在翻译美术片或国产美术片时,其声音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三剑客》、《王子复仇记》等国际知名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痕迹。而在相声领域,更是凭借其创作能力赢得人们喜爱,让周总理及陈毅副总理也对此表示赞赏与开怀笑语。这一切证明了一点: 程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者,更是一位跨越时代、跨越门类,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