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家出事陈希曾扮演京剧票友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陈希曾的家中常有京剧的旋律和戏曲的故事。自小,他便被这些美妙的声音所吸引,从小学时期开始,就跟随叔父学习老生的唱腔,再到初中时期向苏少卿先生学习戏曲艺术,在高中阶段,他则是程君谋先生的学生,这两位老师都是上海四大谭票中的佼佼者,对他尤其是在谭派唱腔以及发音吐字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陈希曾对余派怀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迷恋,那些余叔岩演唱过的十八张半唱片,他几乎可以一遍遍地听着、学着。为了追寻这份热爱,他结识了名教师刘叔诒先生,当他进入化学系的时候,刘先生就聘请他担任江苏戏校京剧系系主任。在南京工作期间,每个星期天,陈希曾都会去找刘老师学习和请教。他深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好的京剧演员,不仅要懂得音韵,还要对《京剧字韵》、《京剧声韵》等书籍有深入研究,对于不明白的地方,也会直接向作者苏雪安先生咨询,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知识更加融会贯通。
刘老师的白口技巧简直可以作为余派的一面旗帜,在学习过程中,陈希曾努力寻求其中规律性,使自己的技术不断进步。从12岁登台表演至今已超过五十年,每一个日子都如同前日一般,无间断地投身于对京剧深入研究、探讨与实践之中。在排练场上,他还向白玉英、林澄伯等辅导老师学习,同时也专门前往马宝刚老先生那里学艺,以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现。此外,他还尝试过多种角色,如老生、老旦、小生、青衣、花脸丑角,并学会了操琴与司鼓,还涉猎昆曲,为他的文化素养增添了一抹独特色彩。
退休后,陈希曾成了许多票友学生的心灵导师,被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聘为特色班的京剧教师。他还担任过上海五里文化中心京剧队负责人,并接受了东方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卢湾新闻频道各一次专题采访,其栏目也成功播出在电视节目中。由于他在南 京度过的大部分黄金时代,因此上海票界给予他“南京余叔岩”的外号,以此来纪念他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