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数学之旅坐得住比天赋更重要
为了成为一名数学家,除了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坐得住”的品质。周向宇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他认为,这种品质比天赋更为关键。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数学家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还必须能够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
位于中关村的一座安静而低调的大楼里,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的所在地。这栋建筑紧邻着繁忙的人流和热闹的创业街区,但它却保持着一种宁静和不急躁。周向宇作为数学院研究员,从二十岁那年考入这里读博士,一直未曾离开过这个地方。如今,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或教室中度过。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他是独自一人沉浸于思考,或是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心无旁骛,只为攀登数学世界的高峰。
做出漂亮、严谨的推导过程,对于周向宇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他从小就立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让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家中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关于数学的问题解答书籍,比如华罗庚的小册子等。在这些书籍中,他发现了自己对于数字和逻辑的渴望,那份渴望成为了他后来的驱动力。
1978年,当国家恢复高考并鼓励勇攀科学高峰的时候,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那时正值周向宇初中毕业,他在郴州市举办的第一届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这个成绩标志着他的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并坚定了他未来从事这门学问的心意。
学习过程中,周向宇养成了一个习惯,即使有答案也不看,而是自己琢磨整个推导过程。当能够做出与答案不同的推导过程,而且同样非常“漂亮”时,他会感到非常开心。这一习惯帮助他培养出了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心态。
当那些让周向宇心生憧憬的大师们工作的地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成为他的目标之一,在1985年,以优异成绩进入研究所学习,就读于陆启铿教授指导下。陆启铿是华罗庚回国后多复变领域最早期的一批人,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多复变研究的地位。而陆启铿给予他的第一本书就是华罗庚写作的小册子,它深刻影响了他对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调和分析方面工作产生了解放感,使其成为了国际知名人物。
十年的钻研终于带来了突破。在1990年留在研究所期间,与俄罗斯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合作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这项工作被誉为国际多复变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被列入《二十世纪的重要事件》、《1950—2000年代间对人类知识体系发展贡献最大的事迹》以及《全球性的几何性问题解决史》,证明了通过严格训练,可以实现前人无法企及的地步。
1997年,在10年的努力之后,周向宇最终成功解决了被苏联《百科全书》列为未解决问题之一——扩充未来光锥管域全纯域这一难题。这一成果引起国际关注,被视作现代物理学中的新发现,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理论之一,其意义远超其面值上的价值,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知识殿堂的大门。
回到祖国后的今天,尽管生活可能没有物质富足,但对于那些真正投身于此道的人来说,有基本保障已经足够。而对于像 周向宇这样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更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有一群支持者守护他们追求真理之路。不论是在漫长夜晚进行深入探讨,或是在清晨醒来继续准备新的挑战,每一次都是为了理解更多,为将来的梦想铺设一步步脚印,而这些脚印,将永远镌刻在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