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晓晓与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的故事
他家乡流行庐剧,他从小就浸淫在庐剧的音乐中成长。1958年,他凭借一手好二胡,考进了安徽省艺校。他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远远超过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个人,别人都不再学,而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决心为庐剧艺术做出贡献。当时学校决定撤销庐剧专业,他本以为会被分配到庐剧团去,但最终却被留校当老师。虽然这个决定让他有些不解,但学校领导说这是为了给庐剧留下种子。
然而,这个种子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招收了一个新的庐剧班。这30多年的时间里,徐代泉一直未能将自己的才能应用于实践,只得转向学习黄梅戏。他通过记谱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以其高超的技巧比十几岁的孩子们更快学会了黄梅戏曲目。最终,他几乎独自完成了整个学院的黄梅戏教学曲目。
徐代泉的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书方面,他不仅在本校教授,也是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方面,他除了编写大量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之外,还为60多部教学用脚本作曲,不仅限于黄梅戲,还包括京劇、泗州戲等多种京劇形式;而研究则是他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副主編,并為“泗州戲”、“安慶弹腔”劇種篇撰寫章節獲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谈及安徽地区著名的黃梅戲電視劇,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声音,就有徐代泉这样杰出的音乐家为他们谱上了生命力勃勃的情感线索,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和《祝福》,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是徐代泉作为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創作者的一大貢獻。而今,在65岁高龄仍旧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的徐代泉,其对于传承文化精神与推动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将永远铭记在历史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