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歌曲之声徐志远的旋律魅力
在偏远的山区童年,文化生活之贫乏如同大海中的小渔船。徐志远初尝音乐之味,从二胡、口琴到笛子,他不仅摸索出乐器的秘密,更是抓蛇取皮以蒙胡琴,展现出他那对音乐的执着与好奇心。在当时,每个地方都热播样板戏,岳西剧团扩军备战,徐志远几乎被他们发现并引入剧团。他原本有着考大学的梦想,但家人反对他追求艺术生涯。尽管不是自愿选择,却还是“偶然之间”成为了鼓手。
随着剧团表演需要,他开始尝试作曲,不料写出的唱段和歌曲深受演员喜爱,这增强了他的自信。21岁时,他已能独立完成作曲、配器、指挥一整部小戏。这股创作热情让他再次燃起了考上大学的心念。在恢复高考后,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招收8名华东地区学生,而徐志远凭借努力,最终成为安徽唯一入选者,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共学。
毕业后,他放弃留校机会回到故乡,为专业黄梅戏作曲而奋斗。当1991年的《红楼梦》舞台剧问世时,它成为了徐志远重要作品之一。他在为此剧谱写音乐时,便思考如何使其具有时代感与进步。在音乐上,他融合电声音乐元素,还吸纳淮剧特色,以宝玉黛玉情深的心理活动层层揭示。此作品获得了较高评价,并令徐志远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制奖”。
随后的1998年,《秋千架》的爆发更是证明了他将其他艺术元素融入黄梅戏中的能力。他运用黄梅戏独有的抒情特点,同时借鉴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风格,将娱乐与喜剧性巧妙融合,使《秋千架》成为中国地方戲與音樂劇结合的一个新篇章,以及代表现代化趋势的先锋精神。因此,被誉为“很好的叛徒,很好的继承者”。
除了精力充沛地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外,徐志遠还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撰写过多篇论文,如《黄梅戲通論》、《試論程長庚對京劇音樂的貢獻》等,并担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编。
对于黄梅文化,他认为它是一种吴楚质朴青春通俗结合的人文财富。“经典虽珍贵,但发展需创新。”面对民族艺术遇到的挑战以及年轻人对传统艺人的疏离态度,他呼吁要通过创新来进行交流:“不能只满足于老腔老调,要常变常新。”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舞台剧《红楼梦》,影片《徽商情缘》,电视连续剧《貂蝉》等,以及儿童话谜游戏般流畅的情景喜悦——儿童话谜游戏般流畅的情景喜悦——儿童话谜游戏般流畅的情景喜悦——儿童话谜游戏般流畅的情景喜悦——
此外,在个人奖项方面,有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制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等;集体荣誉包括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广电总局华表奖及飞天奖。而这些荣耀都只是提醒我们,一位普通山区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向顶峰,并用自己的双手铸就了一番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