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之所以倾心宦官甚至有意提拔他们不正如同古琴弦的调配一般每一根弦都需恰到好处才能奏出和谐的音律
自唐穆宗之世至唐昭宗,共八代君主,其中宦官所拥立者达七位。《新唐书》言:“唐之衰亡,不仅于方镇之乱。”中晚唐一百五十二年间,从肃宗到昭宗,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宦官扶持。而在此期间,即便像宪宗那样的明智君主,也难逃宦官手中的命运。在这段历史里,宦官肆无忌惮篡改遗诏,将心仪的皇子拥立为帝,这已成为常态。如李辅国、仇士良等宦官,在他们掌权时期,便成为了左右朝局的强大存在。
可见,自“安史之乱”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宦官势力一直潜伏在朝廷深处。唐朝历史上,对于宦官势力的扶持,最显著是在李亨(肃宗)与李适(德宗)的两位君主时期。在前者眼中,将宦官引入政权并让其参与军国决策,而后者则将禁军完全交由宦 官管理。正是这些两个阶段的有意扶持,使得宦官力量超越了皇权限制,并最终夺取了本应属于皇帝的手握重权。此举表明,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可能是对稳定和秩序的渴望,或许是对外部威胁的恐惧——帝国本身对于宦官崛起有着推动作用。而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极度艰难。
历史上的唐朝反复出现的大规模混乱,其影响深远地塑造了整个王朝。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由于历任皇帝对待宫廷内斗的心理投射,他们未能意识到自己的小心翼翼实际上助长了灾祸。这导致了一个事实:即使在知情的情况下,当涉及自身利益时,那些曾被视为忠诚支持者的幕后操控者们,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