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五朵金花中的徐代泉歌声如诗音乐如画
。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小时候是浸润在庐剧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
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劇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有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黄梅戏。但是,由于其它舞台艺术与黄梅戲有着本质不同,要想掌握这个新领域,对于已经习惯于另一种不同的风格和技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又充满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尽早掌握这个新的领域,他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是有效的方法——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他一面听,一面记谱,因为功夫下得大,所以比十几岁的小伙伴们学习速度更快。在后来的时间里,不仅如此,在整个艺校所有关于黄梅戲音樂教學課程中,大部分都是由这位老師亲自撰寫完成。
这一行干起来既苦也难。一方面,是因为熬人的辛苦劳动;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当你投身于这样一门需要大量知识储备且涉及复杂技巧的事业时,那份孤寂与贫困往往无法避免。而正因为如此,在众多追求戏曲美妙之音的人群中,他们似乎总是在暗淡无光的大地上默默前行。
对于创作工作来说,无论是在电视或舞台上的作品,每一次抒情或悲壮,都像是将自己的灵魂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抽取出来,用最纯净的声音回响给世间。每次完成一部作品,即使再疲惫,也会有一瞬间轻松至极,那样的陶醉之情,如同梦境一般难以言喻。
徐代泉曾经有过三条生涯路线:教学、创作和研究。他在各个角色扮演中的角色都颇具重要性。在教育界,他担任过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并且还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担任教研室主任二十余年。这段职业生涯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即便退休,也未能摆脱那份执着于传承古典文化的心态。此外,还有60多部教学故事背景下的音乐作品,以及京、泗州等各种地方话题歌曲等等,它们构成了他的丰富遗产,其中包括一些京调以及淮北梆子的诸多版本。此外,还参与编纂了一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比如“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副主编,其成果获得奖励,被评定为“编纂成果二等奖”。
谈起那些由他笔下的著名电视影视片目,《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名字,就像星辰一样闪耀着对过去时代的一切思考与感慨。今天65岁高龄仍旧活跃于舞台上的徐代泉,不仅继续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服务社会,更是一位跨越时代边界,将古今结合、新旧融合的伟大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