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韵来自哪一方探秘徐代泉的艺术世界
黄梅戏之韵,源自哪一方?徐代泉的艺术旅程探秘
在庐剧的音乐中长大,徐代泉凭借二胡独奏《良宵》考入安徽省艺校。三年后,他对庐剧熟悉度远超黄梅戏,但学校撤销了庐剧专业,他被留校从事教学。30多年后,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转向黄梅戏学习。
为了掌握新技能,他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一面听,一面记谱。功夫下得快,比十几岁的孩子还要快。他最终成为艺校的黄梅戏教学曲目作者之一。这段经历既苦又难,却是他成为一名优秀作曲家的基础。
作为一名作曲家,徐代泉全身心投入创作工作。当写悲剧唱段时,他自己也会流泪悲伤。他不仅为电视剧和舞台剧创作音乐,还为60多部教学剧目作曲,涉及多种中国传统乐种。他曾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副主编,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65岁高龄的徐代泉依然活跃于教育界,以客座教授身份在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授课。他以创作了十几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音乐著称,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等。此外,他还参与编纂了“泗州戲”、“安慶弹腔”劇種篇,为他赢得了一系列荣誉。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深爱并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的人物——徐代泉。在他的生命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最终造就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