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魂徐代泉的传奇征程
在安徽省艺术学校的校园里,一个年轻人徐代泉正走上自己的音乐道路。1958年,他凭借一手好二胡考入了这所学校,开始了他的音乐学习旅程。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庐剧的音乐,还学会了作曲。但当他毕业时,学校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然而,命运似乎在转弯处给予了他新的机会。当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从事教学时,他虽然感到迷惑,但也接受了这一决定。他认为这是为了将自己培养成为庐剧的一种“种子”。尽管这个“种子”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但它成为了徐代泉后来的动力。
3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安徽省艺校终于招收了一班庐剧学生时,徐代泉已经准备好转向黄梅戏。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庐剧失去了兴趣,而是因为他想尽快掌握新的剧种。为了达到目的,他采取了一条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他通过记谱和勤奋学习,不仅比十几岁的孩子们学得快,而且还为学校的大部分黄梅戏教学曲目撰写了新作曲。
他的生活充满挑战,从创作到教学,每一步都需要全身心投入。有时候,他会连续7八天无法写出一个音符,那样的状态让人坐亦想、走亦想、醒亦梦。但一旦完成作品,那份成就感则难以言喻。他不仅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电视剧和舞台劇,还为60多部教学剧目撰写过曲目,并且参与编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
今天,65岁高龄的徐代泉仍然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之一。尽管退休,但他的精神依然活跃于文化界,为后人的传承注入着源源不断的力量。他的名字常常与黄梅戏联系在一起,《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等众多经典作品都是由他亲手铸就。而对于未来,他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无论是在教书还是创作中,都能找到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