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魂来自哪一方探索徐代泉的音乐传奇
在庐州的街头巷尾,他听着庐剧的旋律长大。1958年,那个年轻人凭借二胡的才华考入了安徽省艺校,学的是庐剧音乐。他对庐剧的情深意浓,与黄梅戏相比,他更倾心于那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当时期同学只有他一人坚持到底,而学校却突然撤销了庐剧专业。那一年,他被留校任教,但他的梦想与现实判若云泥。
然而,这个种子未能得到发芽的机会,直到1993年才有了新的生机。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徐代泉一直在等待和准备转向黄梅戏。他采取了一种笨办法——跟随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这门不同的艺术。在这过程中,他不仅学习,还创作出了许多曲目,为黄梅戏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事戏曲音乐的人往往面临清贫和寂寞,但徐代泉没有放弃。他投入到了创作中,无论是悲伤还是欢快,每一个音符都充满情感。他的作品如同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作曲家和研究者,徐代泉致力于教学、创作和研究。他曾担任过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并主编了一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他还为60多部教学剧目撰写了配乐,从京剧到泗州戲,再到淮北梆子,不同地域的传统艺术都受益于他的才华。
今天,当提起安徽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我们不能不提及那位传奇人物——徐代泉。这位65岁高龄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老先生,是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长达20年的主任之一。而现在,他依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一生所做的事业无疑是丰富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