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班探索古籍智慧之王献之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父子争胜、兄弟竞较、夫妻比试和姻亲相学而闻名,这种互相传袭的习惯不仅在书法史上显得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有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他们被世人并称为“二王”。这个家族对东晋书法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以其才华横溢著称,他的父亲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然而他没有被束缚于父辈的成就,而是创新自立,开创了一番新的风格。尽管他早逝,但留给后人的遗产依然令人瞩目。
他的楷书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右图)展示了一种典雅优美的情感表达,用笔外拓,结体严整,如同大家闺秀般姿态妩媚雍容。这份作品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被认为是小楷中的极致。此外,《鸭头丸帖》则展现了他行草写作的一面,是一种简洁流畅的手笔,文辞自然恰到好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创造出了独特的草书体裁“稿行之草”,以及一种连续不断且气势磅礴的手笔“一笔书”,这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他将张芝章草与自己的父亲劲草进行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艺术形式达到新的高度。在唐代,即便有一时期扬羲抑献,但实际上评价一个时代或一个人的才能不能只看某一种手艺,更应从多角度去欣赏和理解。
除了《洛神赋》,还有另一件名作《玉版十三行》,它被誉为小楷中的极致,其隽秀挺拨的笔划与萧散逸岩的大气象,让人难忘。此作品经历了宋元之后,也经过刻石印刷,为后人所传承,并且流传至今,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墨水和纸张处理技巧高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水平的一种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