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信网上的王献之仿佛在与时间的长河对话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父子之间的竞争、兄弟间的较量,还有夫妻之间的比试和姻亲相互学习,这些都构成了书法史上的独特景观。在这个家族中,尤其是王羲之与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他们被誉为“二王”,共同铸就了东晋书法以及世界艺术史上的辉煌。
王献之(公元344年至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以其才华横溢而著称。他曾任中书令,被后人尊称为“王大令”。在书法方面,献之擅长楷、行、草、隶四体,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遗风,而且创新性地发展出了自己的笔法。
从小受父亲教导,幼学于父,他展现出超群拔萃的人才和咄咄逼人的才气。虽然他未能完全逃脱父亲的影响,但他仍然能够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新的笔画风格,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刮目相看。然而,由于天意不佑,他早逝于42岁。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一生中的代表作之一,以秀逸洒脱的手笔著称。这部作品展示了他楷书风格,不再带有隶意,字形由横势转变为纵势,是一幅完整成熟的小楷佳作。此外,《玉版十三行》更是被誉为“小楷极则”,它精致流畅的手笔,以及结字萧散逸岩,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千古传颂的一篇经典文本。
除了这些杰出的作品外,《鸭头丸帖》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了独创的行草体——“稿行之草”,展现了一种节奏起伏自然变化的情感。此外,他还创造了一种名叫“一笔书”的草书体,这两项贡献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中秋帖》的连续不断且雄姿英发的手笔,更是让人赞叹不已,被列入清内府三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