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府的王献之英才风华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影响力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书法史上最耀眼的一朵星。王羲之与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被誉为“二王”,他们父子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一场关于书法艺术的竞赛。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在政治上曾任中书令,他的人生简介让他被后人称作“大令”。在书法方面,尽管他是楷、行、草、隶四体兼备,但他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使他超越了父亲,并自立门户。
《洛神赋十三行》是他小楷作品中的代表,它展现了外拓结体严整,如同大家闺秀般姿态妩媚雍容。《鸭头丸帖》则是他的行草作品,以两层意思展开,一次一句蘸墨变化,从浓淡分明到节奏起伏,再到气韵自然,这都展示了他独特的手笔和技艺。此外,《中秋帖》更是他创造出的独特草书风格——“一笔书”的代表作,它如江水奔腾,不断流动,充满雄壮气势,让后人赞叹不已。
尽管唐代时期有一段时间人们对羲与献进行比较,但这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艺术价值。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下仍然保持自己的特色,那么这个人的才华就显得更加突出。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献之凭借自己的卓越才能,在父亲的光芒下独立前行,并且取得了自己独有的成就。
至于作品欣赏,《碧玉十三行》的确是一篇精湛的小楷作品,它由杨宾所著《铁函斋书号》评价说:“字之秀劲园润,无出其右。”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篇小楷,但它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水平,而且没有任何隶意,只有横势转变为纵势,是完全成熟的小楷之作。而另一篇《玉版十三行》,即使流传失去了原来的布局,也依旧保持着其经典美感,被誉为“小 楷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