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信息网的王献之宛如一位引领知识殿堂的守护者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父子之间的竞争、兄弟间的较量,还有夫妻之间的比试和姻亲相互学习,这些都构成了书法史上的独特景观。在这个家族中,尤其是王羲之与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他们被誉为“二王”,共同铸就了东晋书法的一片辉煌。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以才华横溢著称。他曾任中书令,被后人尊称为“王大令”。在书法方面,献之博采众长,精通楷、行、草、隶四种体式。他从小便师承于父,由幼学到精通,从未有人能匹敌他的才华。尽管如此,他还是创新而不守旧,为自己的风格开辟出一片天地。
《鸭头丸帖》是他代表性的行草作品,是给友人的便札,只有十五字,但蕴含深意。这份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其墨色由浓淡变化,使得整体节奏起伏自然流畅。此外,《中秋帖》则是他创立的一笔草书的典范,它展现了一种雄浑而自由自如的气势。
虽然历史上曾有过对父亲与子的比较,但这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事实上,王献之能够在父亲巨大的影响下独立成风,就足以证明他的才能超凡脱俗。在艺术领域,他留下的作品,如《洛神赋》的碧玉版十三行和《玉版十三行》,至今仍然受到人们青睐,被视为楷书中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