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王献之展现了他对宪法的热爱和坚守
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王献之,展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坚守。在东晋四大家族中,王氏家族最为显赫,其父子兄弟间互相传袭书艺,不仅在书法史上闪耀着光芒,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现象。特别是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他们的骄傲也是东晋书法的骄傲。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以才华横溢著称。他曾任中书令,被世人尊称为“王大令”。他的书法兼擅楷、行、草、隶四体,从小就展现出超群拔萃的才气与天赋。
其小楷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以外拓笔致严整,如女子姿态妩媚雍容。行书则以《鸭头丸帖》闻名,该帖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十五字简洁而深意盎然,《鸭头丸帖》两层意思透露在一纸便札之中,由润至枯由浓至淡,展现节奏起伏和自然变化。
他创立“稿行之草”并将张芝章草与父亲劲草推向新境界,更有《中秋帖》作为“一笔书”的典范作品。作品流畅连绵,如江河滔滔,一泻千里,让人赞叹不已,被列入清内府三希之一。
尽管唐代有扬羲抑献时期,但评判书法不能仅以一种体裁定高下。能在父亲影响下独树一帜,就是对他的超越才能的一种证明。此外,他的小楷《玉版十三行》,因秀逸洒脱被誉为“小楷极则”,历久弥新,是后世所仰慕不可及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