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宏的京剧票友之旅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梅兰芳三位老婆的照片
我的祖父是一位著名的“辛亥”老人,在乌镇南栅自清咸丰年间起,沈亦昌冶坊(创办于1550年)就以铸造锅釜和龙凤烫斗闻名。冶坊主人沈和甫贡生出身,是个“儒商”,热心地方公益,于清光绪28年(1902年)创办中西学堂(即乌镇植材小学前身,我在该校就读),自任校长。沈和甫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等有交友,当时不少志士都视沈和甫为知己。冶坊主沈和甫是汤国梨的干爹,经张典通(当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长)和沈和甫的介绍汤国梨与国学大师章太炎结婚。孙中山、黄兴、陈英士等2000余名来宾参加了在哈同花园举行的婚礼,蔡元培为之证婚。
我的兄弟是香港民安保险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我姑父是赵君迈先生,他的表弟是赵展岳先生。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能追溯到的我祖辈是沈东溪(1522至1566),抗倭英雄,寇平后,巡抚手书“退寇全城”四字,制匾悬于其庐。百姓感其德,尊为飞火将军。
我从小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苏州的大舞台上表演。在日本留学后回国,大约在1938年参加过朱希、汪鹤松的抗日部队,该部队驻扎在乌镇,我司令部设在南栅扶栏桥附近。当时我任秘书。在20世纪40年代初,我已经是“程派”名票友。上海的程派名票们每星期都来我家聚会,有方昌达、李文魁、徐寿星和徐寿眉兄弟,以及夏邦琦、郑大同、王希伯和李家载等不断地探讨“程派”戏。
有一位好朋友希望我教他的孩子,从那以后那位孩子中学一放课就去我家听我“说戏”。20世纪40年代初,我把周长华请到上海并住在我家的平房里,他替我的吊嗓子。我请穆铁芬与周长华有机会教那个聪明孩子,那位孩子也学会了很多,然后周 长华替他伴奏。那就是唐在炘现在京剧界的地位。他最初是在我的家里学会拉“程派”的。但有些资历比较深的琴师们都不愿替他伴奏。我亲自出面设宴请他们,并说服大家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帮忙,这样唐 在炘才能正式登场,为他今后能正式登场铺平了道路。
唐 在炘每次有机会到上海必定去探望我,在期间也不间断。他曾经说没有我的支持,就没他这个位置。我对那些早期、中期琴师以及嫡传继承者都是好朋友,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对艺术追求非常严格,每次吊嗓后若感觉走样,一定推倒重来。如果对别人的唱法有疑惑,也认真探讨一番,因此被称作是我一个虚心交流的小圈子。在这里欢聚的是因为我们共同对美好的艺术追求,没有任何芥蒂或不愉快的情绪发生。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让它能够流传下去,不断进化发展给未来的人类带去更多美好的东西。而这些照片,就是梅兰芳三位老婆,他们生活中的温馨瞬间,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自然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