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科研报国梦想与武器装备创新共鸣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的工作中,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地干活,与人们通常想象中的科学家形象相去甚远。图为罗安在工作中。
近日,新华网与科创中国联合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专家、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安。在他看来,当代的科学家精神恰恰意味着深入产业,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瞄准国家所需、社会所需和人民所需开展科学研究。
“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做科学研究要面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罗安在采访中反复发出的心声。他回忆起年轻时在韶关冶炼厂做科学研究,解决企业用电装置自动控制问题时的经历。当时,他发现冶炼厂的电弧炉如果能实现自动控制,就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有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由于冶炼厂的灰尘非常厚,在现场工作久了,我都从喉咙里咳嗽出血来。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攻关,我们最终把电弧炉的自动控制系统做好了。”
科研课题在哪里?罗安认为,课题就来源于生产一线。他的团队曾经在贵溪冶炼厂发现,由于谐波超标导致变压器发热严重,他们提出了一种混合型有源滤波装置,用较低成本去解决谐波治理问题。经过研制、调试、失败和改进,最终将设备投入到生产中,将变压器发热大幅减少,从而保障了产品质量。
作为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介绍了实验室目前主要进行的一些原创性工作。他提到了无齿槽搅拌辊和双向电源搅拌两项技术,以及大功率数字功率放大器、大功率电声转化装备等项目,并且实现了一些产业落地应用。他还希望通过芯片化微型化传感技术,使配电网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精气神”。回首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上述所有成就都是离不开梦想支持下来的。在读中学时,他就迷上了电力,现在作为一个著名学者,他始终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付诸实践,为祖国服务。此外,他提出了“三链并举-四维递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导师路甬祥一样,对教育充满激情。他认为培养人才的大工程观很重要,因为很多难题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攻克,而且科技工作者应该逐步培养起团队科研能力,以应对未来科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