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的象征皇子的成长与尊荣
在宋代,皇子身为天之骄子,其教育和待遇制度是怎样的?史学大师陈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更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繁荣时期,皇子教育又攸关王朝命运的大事。因此,身处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宋代皇子自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代皇子的教育机构。苗春德先生和赵国权先生认为宋初诸帝虽然都出身行伍,但即位后都变成地道的文人皇帝。他们不仅酷嗜读书,而且不遗余力地宣扬读书,在教育皇子的方面要求十分严格。
朱熹把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还规定每个阶段的入学年龄、对象以及教学内容等。他说:“人生八岁,则自……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认为无论是天之骄子还是庶民之子到了8岁都要入学,以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到了15岁时需要入大学,学习修身正己之道。
关于皇子入学年龄,最早的记载见于宋真宗时期:“仁宗方就学,天生圣人,得于梦兆,方五岁”。3可见,宋仁宗早在5岁就开始学习了。之后未再出现有关皇子的具体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身份特殊,有时候会有特定的规矩,如令其尊敬师长,“命王答拜,以示宾礼”。
除了这些固定的规矩外,还有其他一些特点,比如设立资善堂、宫学、宗学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皇子的学校教育。此外,由于实用性强,这些机构或学习处所也有可能根据需要而设置,不需要就空置不设。这意味着尽管存在这样的系统,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安排。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课程内容。在儒家经典方面,《论语》、《诗经》、《孟子》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对历史知识也非常重视,他们还要阅读《左传》、《尚书》、《汉书》等史书,以“知古今治乱”,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此外,还包括诗赋、书法及绘画这些艺术品质培养。
对于品德教育来说,也非常注重忠孝节义这三大美德。在北宋初年,就曾指示毕士安等四人为王府记事,“使日闻忠孝之道”。直接提出忠孝是主要内容之一。而武术方面,如射术则被看作是一种重要技能,它体现了士人的全面素质,因此也是作为一种武艺进行训练与竞赛。
最后,我们来谈谈他们的人生待遇。在爵位方面,即便是在封建社会,也不是所有人的阶层可以世袭,只有一小部分官职可以世袭,而多数情况下,是一次性的授予。不过,从年龄上看,一般情况下,不同朝代对这一点有所不同,有时甚至只有几年的时间才能再次受封,这说明了其待遇逐渐降低的情况。
经济上的待遇也是相当优渥,可以通过俸禄得到保障,其中一些项目如添支、职田租等,与差遣挂钩。但由于没有实际差遣,所以这种关系并不适用于他们。而为了保持优势,他们通常会比一般官员高出许多俸禄数额,这一点在北宋尤为明显。当时乡村普通百姓月收入不过3000文,而一个月至少1000千钱(相当于3000文)的俸禄,将使得任何一个拥有这样的收入的人,都能够享受到相对较高的地位,并且远远超过平常百姓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确实在物质生活上享受到了极大的优惠和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