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中的王献之仿佛在与我们交流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卓越的文化成就,成为书法史上最为耀眼的一朵璀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父子双人的书法艺术,他们不仅在技艺上相互竞争,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被后人并称为“二王”,他们各自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书体风格。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他的才华从小就展现出来,在父亲周围,却没有被局限于传统,而是勇于创新,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他曾任中书令,被尊称为“王大令”。他精通楷、行、草、隶四种書體,並且幼学於父,从小就展現出超凡的才華。
他的楷書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表現了優雅與秀逸,其筆勢秀逸而洒脫,如同大家闺秀般姿態妩媚雍容。而他的行書作品《鸭头丸帖》,不僅文采斐然,而且墨色分明,以兩層意思蘸墨兩次,每一次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展現了一首詩中的節奏起伏和氣韵自然變化。
他創立了獨特的“稿行之草”書體,這是他對章草與劑草藝術的一次進一步發展。此外,他還創造了一種名為“一笔书”的草書風格,這種風格在《中秋帖》中得到了完美展示。這部作品以連續不断的筆勢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不僅顯示出了雄姿英發,也獲得了極高評價,被列入清朝內府三希之一。
儘管唐代時期曾有一段時間推崇羲之並抑制献之,但最終評價一個人的才華不能只看他們所擅長的一個方面。在當時,即便是在巨大的家庭壓力下,王献之也能夠獨樹一帜地保持自己的個人風格,這足以證明他的超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