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贯两晋时期诗人代表作如同清泉润物细无声
柳贯,元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以字号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出生于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博学多通,对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他官至翰林待制,并担任国史院编修官,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大家之一,被誉为“儒林四杰”之一,与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
柳贯在仕途中曾任教谕、学正、国子助教博士等职,影响了数千学生,其中包括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知名人物。他还担任太常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在朝廷大典上提出古今之见,被认为精审无比。在晚年,他致力于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最终病逝于大都(今北京)。
柳贯以其古硬奇逸的诗风而闻名,其《山桥》一诗尤为代表。此外,他也擅长书法,对鉴赏古物和书画有精湛的造诣。他的文集包括《金石竹帛遗文》、《近思录广辑》、《字系》、《柳待制文集》以及《待制集》,这些作品流传至今。
柳贯对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批判,如他所言:“比数十年,学者大抵有自利之心,而志日益卑,道日益远。”他对当时文坛的浮夸现象也不容忍,“缘饰浅末足以雄夸于制作之林,而为猎取名爵之资。”这些言论直击当时的问题。
尽管如此,他还是留下了一些优美的小品文,如题跋文字,它们短小自然,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总体来说,柳贯不仅是元代的一位重要文学人物,也是一位思想家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