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的雄鹰振翅高飞南乐教育科研网上的故事
在南乐教育科研网上,有一段关于顾诵芬的故事,他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顾诵芬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飞机设计大师,曾任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并主持研制了多种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他不仅推动了航空工业体系建设,还培养了一批院士和专家。
顾诵芬出生于1930年,在苏州的一大家庭中长大,他父亲取名为“诵芬”,源自陆机《文赋》中的“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他童年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未来:一次日军轰炸事件激发他想要造出中国人的飞机梦想。
1951年,21岁的顾诵芬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在“一张白纸”的背景下,他直接组织、领导并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气动布局和全机设计。70年间,他对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機設計机构——沈阳飛機設計室成立。作为首批核心成员,顾诵芬担任氣動組组长,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的领导下,他们开始探索自行设计飛機的事业。这支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2岁,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两侧进气方案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顾诵芬亲自到北京航空学院查找资料,每天骑车去图书馆进行研究。当时没有高科技设备,只能手工制作仪器进行测量。但是,这些努力最终成功地帮助他们完成翼型选择与计算,为后来的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打下基础。
1965年,我国启动了一项新的项目——歼8战斗机项目。这是一个国家命运与此相关的大项目,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安全。而当初引进途径被堵死,由于国际形势突变,我们不得不独立研发。此时,由于原总设计师黄志千遇难而逝世,技术办公室接过重担。这些技术人员在简陋条件中工作,他们睡在地板上,用口凉馒头充饥,用双层通板铺成床休息,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坚持下来,最终让歼8战斗机会成为现实。
但是,当他们发现强烈抖振问题时,一切似乎都要崩溃。一系列紧急会议之后,没有任何明确答案出现。当时没有高清摄像设备,所以只有用毛线来贴在飞机会运动的时候拍照观察。但即使这样,也只能看到毛线是否移动,而无法定位问题所在。直到1979年底,以其无畏精神和创新思维,即将退休前夕的人民英雄顽强拼搏,将问题彻底解决,让这架战斗机关械达到完美状态。
随后,再次接受任务,即将改进后的歼8Ⅱ试航。这次任务更为艰巨,更需要智慧和勇敢。再次证明的是,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都不能挫败他的决心。在经过四年的辛勤劳作后,其作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2000年的另一等奖,这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向往的一份荣耀,也是我们永远铭记的一段历史页码。
这样的传奇人物,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学习许多,无论是在科学探索还是个人品质方面都有着宝贵的启示。如果说有幸能够见证或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人生,那一定会是一场心灵触摸未知领域的大冒险,也许还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追求方向,就像那些改变世界的人一样,从小小的一个点开始走向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