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如今传人陈希曾京剧票友的精神继承者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我的祖辈们就像京剧中的英雄豪杰一样,在这里生根发芽。家中常有京剧的声响和色彩,儿时的我便如同一只小鸟般,随着旋律飞翔,跟随着父亲、叔父学唱那些雄浑的情感。我是在小学期间,与陈顺孙老师一起学习老生的技艺,那时候的他还年轻,有着一颗热爱传统艺术的心。在初中时期,我走进了苏少卿先生的大门,他不仅是我戏曲知识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导师。在高中阶段,我遇见了程君谋先生,这位“汉口谭鑫培”的称号背后,是对谭派唱腔深厚理解和精湛掌握。
然而,最让我心动的是余派,那种独特的声音,如同余叔岩所演绎的角色,让人难以忘怀。我听过他的十八张半唱片,不知疲倦地反复聆听,每一次都是对美好艺术的一次新的领悟。当我决定追寻余派这条道路时,我遇到了刘叔诒先生,这位名教师不仅给我指引方向,还成为了我京剧之路上的重要伙伴。他邀请我加入江苏戏校京剧系,而当他成为系主任后,我得以在南京继续学习。
每个星期天,我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去找刘先生,请教与实践相结合。我知道,要想要唱好 京剧,就必须懂得音韵,所以我潜心研究《京剧字韵》、《京剧声韵》,并且向作者苏雪安先生请教。当我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演出中时,就像把水倒入火炉,一种奇妙的融合发生。刘先生对于白口技巧可谓是楷模,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其规律性,以达到事半功倍。
从十二岁登台票戏开始,一直到现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间断过对京剧的热爱与探索。除了向辅导老师白玉英、林澄伯学习外,还专程前往马宝刚老先生那里学习身段,从容姿角度提升自己的表演。此外,我还尝试各种角色,从老生到花脸,再到丑角,每一种都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退休后的生活,也没有停止对这份热情的付出,只不过换成了教导新一代票友学生,并被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聘为特色班的京剧教师。
曾任上海五里文化中心京剧队负责人,对于这一职业,接受了东方电视台与有线电视台卢湾新闻两次专题采访,其节目播出了全国。这一切,或许可以证明,当年在南宁度过的人生,是最璀璨夺目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将此称作“南京余叔岩”,正如那首经典歌词:“风起云涌总是旧梦重来”,虽已告别,但依然回荡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