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是青衣还是花旦陈希曾的京剧票友之旅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我的祖辈们就像京剧中的英雄豪杰一样,在这里生根发芽。家中常有京剧的声响和色彩,儿时的我便如同一只小鸟般,随着旋律飞翔,跟随着节奏跳跃。在小学时代,我跟随叔父陈顺孙学习老生的唱腔,他教导的是那传统的韵味与力量;到了初中,我则是向苏少卿先生学习戏曲,他是一位深谙剧情内涵的老师,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高中时期,我又有幸师从程君谋先生,这位“汉口谭鑫培”的称号所归之人,更让我对谭派唱腔尤其是发音吐字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最让我的心灵被触动的是余派,它如同一股清泉,将我带入了一片新的世界。我对余叔岩先生那些十八张半唱片进行反复聆听,以至于每一次回忆都能听到他的声音,那种渗透力和魅力,让我无法自拔。为了追寻这份激情,我结识了刘叔诒先生,这位名教师不仅是我学艺之路上的指南针,也成为了我永恒的情感寄托。当他成为江苏戏校京剧系系主任,并邀请我加入时,我即刻答应,因为那里不仅是我理想实现的地方,也是我心灵得以解放的地方。
在那个充满智慧与热情的地方,每个周末都是我的学习日。我利用这段时间去向刘先生请教,不论是《京剧字韵》还是《京剧声韵》,只要涉及到这些书籍内容,无论如何都要花时间去研究、思考并且实践。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好的艺术品质并不仅仅来自于技巧,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精神状态。这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从12岁登台票戏直到现在五十多年来,都没有间断过对京剧的探索与追求。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上,有许多老师给我予以指导,比如白玉英、林澄伯他们,他们用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我完善我的演技。而马宝刚老先生,则是身段功夫上的大师,他教会了我更多关于身体语言和舞台表现力的秘密。
经过不断地努力,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表演也逐渐展开。从老生的角色转变为其他角色的扮演,如青衣、花旦、小生丑角等,每一次尝试都让我收获无穷。在退休后,我还继续将这一爱好传递给新的一代,即使当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对于分享这种文化遗产,对于培养新的票友学生依然感到无比兴奋。
曾经担任上海五里文化中心京剧队负责人的角色,也让我见证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其中包括接受东方电视台以及上海有线电视台卢湾新闻频道两次专题采访,他们所制作的心得播出后,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我们这一行业的一些真实情况。所以,当人们提起我的名字的时候,或许有人会叫做“南京余叔岩”,这也是对过去二十年最美好的赞誉吧,那些岁月里,是如此宝贵,是如此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