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环球新军事的自然之声
陶行知,一个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为了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在安徽省歙县的一个贫寒家庭。他自幼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教育的热忱。在家乡小学接受初等教育后,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但由于教会学校对非入教学生的歧视态度,他只呆了三天便离开了。
1909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并于1914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随后赴美留学,在伊利诺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期间,不仅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还结识了一批美国著名教育家的朋友,如杜威、孟禄、克伯屈等。
1917年秋回国后,陶行知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并担任教务主任一职。他积极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蔡元培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并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国家权利,以促进中国人民受良好教育。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为推动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而努力奔波。1926年他发表《中华education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education宣言》,提出要普及乡村儿童受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影响,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从而提高其思想觉悟并激励他们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1930年代至1940年代间,陶行知创办了一系列机构,如晓庄学校、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以及山海工学团,这些机构不仅提供了基础和职业培训,也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手工业技能,以此来增强他们对于抗击外敌侵略能力。这一时期他还参与创建育才学校,对难童进行特殊人才培养,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战时教育协会,加强全民族抵御外侮能力。
1945年的同盟会议上,被选为同盟中央兼Education委员会主任委员,此时他的影响力达到了高潮。但是,由于长时间劳累过度以及政治压力巨大,最终在1946年的7月25日病逝于上海,当时他只有55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跃在中国人民心中,是一种爱国精神也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所做出的牺牲。